4天后,约422万考生将走进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。数据显示,报考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同比增长81万,创历史新高。考研人数逐年增加,更有学子不惜为考研二战、三战、四战,他们为何如此执着?一纸文凭背后,究竟有怎样的重量?新江苏对话考研学子,聆听他们的答案。
被工作撞得东倒西歪,才显得考研更为轻松
这是千千在家的第169天,“去年这会儿已经看不进书了,今年反而轻松不少。”
“金融让我学得很吃力,再努力也做不到拔尖。”2019年1月寒假,金融学专业的千千决心跨考社会学硕士。“如果以这个状态毕业,我不会找到满意的工作。”
择校、报班、制定计划……网上经验贴很多,但备考的艰辛有着文字挂不住的重量。“不论起得多早,一踏进考研自习楼,背书的‘嗡嗡’声便会瞬间涌来,让人觉得动作慢点都是罪过。”书一遍遍背,又一遍遍忘,千千总在怀疑自己当初的抉择,“有几次在卫生间听到隔间的哭声,原来大家的状态和我一样。”
随着黑板上的倒计时走向0,千千踏进硕士招生考试考场。“专业考试最后一道大题没写完,感觉不好,有了工作的想法。”没过除夕,千千便独自来到上海,进入了一家刚成立的金融创业公司开始实习,入职第一天就接手了新的项目。
那是千千完全不想回忆的日子。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,她常被“撞”得东倒西歪。“项目内容是我不了解的领域,没日没夜地赶也追不上进度,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拉我一把。”相对于工作,千千才明白,考研努力的成果能被试卷上的分数衡量,是件多么轻松的事。
“经常加班到深夜,为了省钱住在郊区,回家的路很长,心里想着,如果车能一直开下去就好了,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出租屋让人更压抑。”没到一个月,千千提出离职,“我没办法适应这种生活,对自己的否定情绪也在一天天加深。”
回到学校,她一边准备毕业,一边等待考试结果,但坏消息接踵而至。她的分数无缘复试,投出去十多个调剂申请,只等来一个复试通知。“那几个月仿佛坐过山车,刚有点希望的苗头,又很快被浇灭,总会控制不住地哭,再回过神来,笔记都打花了。”
英语考研笔记
最终,千千没有调剂成功。毕业后,她回家准备二战。再想起那段情绪崩溃的日子,千千变得坦然许多,对她来说,考研不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,而是一次跨越的契机,“只有站上了那个平台,才能触摸到更多我想拥有的东西。”
连考12年,不读研会遗憾一辈子
傍晚5点下班后,张薇匆匆地扒拉了几口饭,就开始抱着平板刷考研视频。她知道,考研的天平不会偏向任何一个人,尤其是38岁的单身女性。从2008年开始,考研这场“硬战”,她打了12年。
“我想去学校安安静静再读两年书。”中文系大专毕业后,张薇曾错过了一次专升本的机会,学历成了她心里的一道坎,于是,她想抓住考研这根稻草。
张薇的英语笔记
前几年,由于复习盲目没有方向,张薇总是与梦想中的高校失之交臂。有一年,她报考华中科技大学首次突破300分,但因一门专业课分数过低,与复试线擦肩而过,“从那时起,我恶补自己的弱项,调整复习重点。”
2010年,张薇因工作变动,从武汉来到广州,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编辑。眼看同龄人都纷纷结婚生子,张薇的妈妈也开始催婚,“你总不能一个人过一辈子啊!”张薇清楚,30岁是女性的分水岭,这之后,她的选择范围将越来越小,“我也担心以后遇不到心动的人,害怕自己向年龄压力屈服。”但相比之下,考研更令她焦虑:“读研是我的梦想啊。”
不再执着于复旦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“985”名校,她把目标转向普通一本高校,还报了考研辅导班。由于经济原因,她不敢脱产备考,只能一边工作,一边偷偷考研,把复习资料藏在办公室的纸箱底部。通勤路上听英文,吃饭之余浏览政治,午休间隙提笔刷题,和许多在职考研人一样,她白天是“打工人”,晚上是“考研人”,在公司和家之间天天上演“双城记”。
近日,公司的许多业务转移到了她手中,考研时间被一再挤压。“压力很大,但我不会放弃,不读研,我会遗憾一辈子。”
三战成硕,爱情学业却双失败
大三上学期,“双非”院校出身的赵欢把考研当成第二次高考,仔细比较院校和专业后,她选择南京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。可两年全心备战,赵欢都失败了。“说学硕难考,我换专硕,换了专硕还是不行。可能我真的是太差了。”第三年,男友鼓励她再战一次。在赵欢的印象里,第三次考研并不煎熬,因为男友成了“研友”,两人互相扶持,苦中作乐。她还把时间分割成了分秒,忙起来连晒在外面的被子都不记得收。
便利贴上提醒自己收被子
“这次能行了吧?”望着桌上堆成小山高的考研资料,她好几次在心里问自己,逐渐把疑问句换成肯定句。从考场下来后,她不知道自己写了多少字,只觉握笔的中指酸疼不已。
赵欢备考一年用掉的笔芯
笔试成绩公布,她的分数离目标院校差了一截,“这回不能再‘傲’了,就算调剂也得走。”然而,“调剂”虽然是“将就”,却也竞争激烈,难度不亚于初试。
一个多月的时间,赵欢忙着查询院校、联系推荐老师,发了不知道多少封邮件。焦头烂额之际,又有新的麻烦出现:男友如愿考上了位于北方的某985院校,而赵欢最好的调剂可能是西南的某211院校,爱情和学业在逼着她做选择。家人一天好几个电话,软硬兼施要她以学业为重,男友也建议她去西南。“学业可以再有,但人就那一个。”
最后,赵欢不顾家人反对,来到了和男友只有2小时车程的一所民办院校。一年后,她和男友分手。“当初考研是为了有更好的平台,但是民办院校的研究生含金量能有多少呢?我这是又回到了原点。”
(文中受访对象皆为化名)
来源:中国江苏网
记者 苑青青 柏丽娟 喻婷/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来源: 中国江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