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方过,“中考”冲刺又至,在这里不妨谈谈有关“中考”的一些旧事儿。
废除科举后,最早期的中学堂学制是5年一贯制。1912年9月改为4年一贯制。由于根本不存在初中升高中的情况,当然也没有“中考”一说。1922年后开始实施新学制,即初中三年、高中三年,时称“三三制”,于是开始出现初中升高中的考试。旧时小学均有初小和高小之分,可能是为了避免考试称谓发生理解混乱,所以干脆就分别称为“初小升高小考试”、“考初中”和“考高中”。
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我在读小学时,已经没有“初小升高小”的专门考试了,直接从四年级大考后升入五年级;但小学升初中是统一考试的,考语、数两门,当时人们称“考初中”或“考中学”。在三年困难时期,我们参加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时,已经是由教育局教育股(科)组织,进行统一考试,考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六门,当时称为“考高中”。我印象最深的是被高中录取后,派出所通知我家,说同意我将户口迁到上海去“考高中”,但此时上海当年考高中的时间已过,加上我已被苏州的高中录取,就放弃了迁户口的机会。
“中考”称谓的正式出现,应是在新时期。1968年开始中学实行“二二”分段,也同时取消了初中升高中考试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先是初中向三年制过渡,接着高中也向三年制恢复。此时初中升高中段的考试亦已恢复,但还是称“考高中”。同时不少地方开始着手进行初中毕业考与升学考合而为一的尝试。1986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颁布后,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,为“中考”名称的出现,进一步创造了条件。大约在1987年开始正式出现“中考”称谓,当时考试科目仍为政、语、数、外、理、化六门,但指的已是“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”。
自此之后,“中考”的内容开始不断扩展和膨胀,但万变不离其宗,最后的6门文化考试一直不可动摇地是“中考”最关键的重头戏。而围绕这场重头戏,“中考”的热度不断升温。我当年考高中时,就如平时上课一样。家长不要说送考,有不少家长只知学校里总会有考试的,子女今日考试也很稀松平常;更有些家长甚至连考试也不知道,只晓得小囡到学校了。后来我在教育局时,中考中除向各考点派出巡视员之外,教育局领导率教育科、招办人员还要到各考点抽巡。那时校门前也根本没有家长围观的情景,冷冷清清的,很安静,只有看门房的老头端坐在门房之中。然而曾几何时,情况大变,学生在校内考试,家长们则在校门口人头攒动,翘首以待。校门口是穿着黑色制服的保安在维持秩序。后来全国高考时间改为6月进行,与“中考”时间靠得很近,我本以为在高考热面前,中考热会黯然失色,然而现在的中考热完全可与高考热相媲美。
固然,对于“中考”的诟病一直不绝于耳,但不管怎样,考试毕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,而且“中考”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。既然是考试,就会有高下之分,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,这也是公平公正的一个方面。我想,条条大道通罗马,通过“中考”找到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的继续学习的环境,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潜能,使学生将来成功的几率更大,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。(陆钟其)